您当前的位置: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媒体聚焦
回眸七十载 杏林暖胸怀
点击数:次
发布时间:2019-12-12 16:26
来源:未知
作者:附二党政办
“光荣与梦想——纪念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建院70周年”系列报道之三



一轮甲子又十载,岁月峥嵘意风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越是厚重,愈是清晰,那段一穷二白的创业岁月最是难忘。
新中国建立之初,当时衡阳的医疗资源并不丰富,仅有的两家医院——仁济医院(现衡阳市中心医院)、仁爱医院(现南华大学附属公共卫生医院)均为教会医院。
为了丰富衡阳地区的医疗资源,1949年12月22日,在衡阳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下,衡阳市立人民医院(南华附二医院前身)应运而生,年近八旬的张明亮便是医院建设、发展的见证者之一。1985年4月,他任衡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南华附二医院前身)副院长,1988年5月,任该院院长,1994年3月,任衡阳医学院院长助理。
张明亮介绍,当时医院(如今东院)便建在衡阳市石鼓区解放大道30号上。一栋砖木结构的旧楼房里,16名工作人员,8张病床,凭着两担药品和简单的器械,创办起全市第一家市立医院。房屋破烂、人员缺乏,创业之初的附二医院可谓一穷二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小到医院的一砖一瓦大到医疗设备的添置,都是我们自己完成。虽然白手起家难,但是大家当时都任劳任怨、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就想把医院尽快建设起来。”张明亮说道。
张明亮说,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医院克服重重困难,不仅要承担临床医疗工作、教学工作还要承担血防等工作。广大医护人员经常深入衡阳县(市)区,行走于田间地头宣传血防知识,进行防治工作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组织、实施血吸虫病防治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及远赴新疆、西藏等地进行医疗技术援助工作。老前辈们顶着交通不便、医药短缺、人才匮乏的压力,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奋进·使命 “医路”风云
说起该院70年的变化,张明亮激动地说,用“翻天覆地”四个字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他说,老一辈医院人的创业经历,激励着一代代职工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尽心尽力建设、发展医院。
至20世纪70年代初,医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72年6月,医院划归为衡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现南华大学),成为湖南省第三家、衡阳市首家高校附属医院,迎来文革后医院重振旗鼓的机遇。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医院将重心放到了强化教学意识训练和提高业务素质、开展新项目等方面。”张明亮说,由于当时我国还没有眼耳鼻喉专业,于是为了填补这项空白,医院向国家教委提交了将眼耳鼻喉专业正式列入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目录的建议,1986年7月,该建议经国家教委与卫生部审批通过,眼耳鼻喉专业被正式列入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目录。医院由此也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后来,我国的五官科学系便在这所医院发芽,走上了正轨。如今该院作为一所老牌教学医院,获得的教学成果不胜枚举,参编国家规划教材6部,主编《临床医生实习指南》《全国医学院校临床课程见习指导丛书》1套(9部)等,但在张明亮老院长看来,这是他至今看来都很有影响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谈起医院学科与教学发展的变化,有着亲身经历的张明亮不假思索,随口道来:1974年,医院引进了第一台胃镜,1986年主办湖南省第一届消化内镜学会,1991年,全国肝硬化治疗研讨会、湖南省消化及内镜学术会议.……医院的学术影响力、知名度逐步提高,到如今消化内科已成了享誉全国的优势学科,先后被评为湖南省重点专科、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南华大学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全国早期胃癌筛查基地。
1977年,我国恢复全国医学生考试,作为原衡阳医学院当时唯一的直属型附属医院,医学生培养计划连续三年落在了医院的肩头。通过严谨的教学方式,实践加理论的培养模式,77、78、79级的医学生在全国医学生考试中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医院的教学实力在全国声名鹊起,也为该院医疗临床工作输送了优秀的人才。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冉丕鑫等医学生涯都从这里开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余艳红是从该院妇产科走出去的专家,还有厦门大学医学院院长刘祖国教授也是从该院眼科走出去的优秀一员。
如今医院每年承担着200多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任务,是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于2019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共铸·辉煌 “医路”风范
随着医疗业务的迅速发展,以床位拥有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是医院发展的重点,也是一家医院实力与规模最为直观的体现。从1975年的230张到1991年的500张,医院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也正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衡阳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的缩影。
当时,医院扩大规模、改善职工用房、改善医疗条件等建设计划受到了当时市级、省级领导重视。1985年11月,医院十层住院大楼申报,项目由市政府牵头,成为1986年衡阳市重点基建项目。1986年 ,时任副省长王向天、潘贵玉,时任卫生厅厅长游沛、副厅长王蔚文、田文琴来衡调研,并批准由医院申报的建设项目6680m2扩大至10500m2。1987年2月30日,项目正式破土动工,1992年12月3日,医院增建10层医疗用房以及500张床位正式投入使用,为后来医院申报三级甲等医院奠定了硬件基础。
“当时,衡阳十层高的楼只有10栋,我们就是其中一栋。”对于这项在医院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奠基意义的建设工程,张明亮心感自豪。
硬实力得到提升,软实力也不落后。
1979年,张明亮前往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取经学习”。他带回了协和医院先进的管理制度——总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通过多学科定期进行业务交流、科室内召开读书报告会,汲取交流业内前沿知识技术,医院的中坚力量必须先经历担任“总住院医师”的洗礼方可上升副高级别等一系列在当时看来还十分“前卫”的管理制度,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又随之上了一个新台阶。而该项制度也沿袭至今,成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定海神针”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家卫生部的大力推广下,我国开展了医院的三级规范化管理。此项举措对我国医院医疗技术的提高以及规范化管理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在此环境下,附二医院也成为了全国各地“创三甲” 医院大潮中的一员。
“1991年,我院开‘创三甲’动员会,当时群众情绪十分高涨。”张明亮回忆道,在建设期间,医院许多同志发挥吃苦耐劳、连续奋战的精神,经常通宵达旦地整理文件材料。
而正是这股凝聚了全院精气神的力量,让医院1994年12月一次通过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审,成为了全国第一批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作为全国知名的消化内科专家,张明亮走上医学之路,一干就是一辈子,他的职业坚守是衡阳市医疗健康行业众多老专家的缩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张明亮等老专家们以无私坚守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成为医院“财富”。他们也以春风化雨的姿态影响着身边人、身后人,这样的精神和气质,融入医者骨血,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上一篇:砥砺奋进七十载,“福尔”追梦新时代
下一篇:这20年感谢衡阳高新区